《宏观经济学(甲)》第一次作业
3220104929 241016
一、计算题
1
\(GDP = 10000 + 8000+4000+5000-2000=25000亿元\)
\(NDP = GDP-1000 = 24000\)
\(NI=NDP-3000=21000\)
\(PI=NI+1000=22000\)
\(DPI=PI-5000+3000=20000\)
2
有效需求、消费、投资、税收
\(Y=C+I+G=160+0.75(Y-(-100+0.2Y))+100+0.1Y+400\)
\(\Rightarrow Y=2450\)
\(C=160+0.75Yd=160+0.75(Ye-(-100+0.2Ye))\)
\(\Rightarrow C=1705\)
\(I=100+0.1Y\)
\(\Rightarrow I=345\)
\(T=-100+0.2Y\)
\(\Rightarrow T=390\)
消费乘数、投资乘数、 政府购买乘数和税收乘数
税收有比例税,\(t=0.2\),\(\beta = 0.75\)
\(K_C=K_I=K_G=1/(1-\beta(1-t))=2.5\)
\(K_T=-\beta/(1-\beta(1-t))=-1.875\)
若总产出要增加 100,政府购买应增加多少?
\(100/2.5=40\)
若总产出要增加 100,应减税多少
\(-100/(-1.875)\approx 53.33\)
3
求均衡收入和均衡时的净出口余额
\(Y=C+I+G+X=30+0.8(Y-50)+60+50+50-0.05Y\)
\(\Rightarrow Y=600\)
\(X = 50-0.05Y\)
\(\Rightarrow X=20\)
当投资由 60 增加到 70 时,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分别变为多少?
\(Y=C+I+G+X=30+0.8(Y-50)+70+50+50-0.05Y\)
\(\Rightarrow Y=640\)
\(X = 50-0.05Y\)
\(\Rightarrow X=18\)
这时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分别变为多少
\(Y=C+I+G+X=30+0.8(Y-50-0.0625Y)+60+50+50-0.05Y\)
\(\Rightarrow Y=500\)
\(X = 50-0.05Y\)
\(\Rightarrow X=25\)
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分别变为多少
\(Y=C+I+G+X=30+0.8(Y-50-0.0625Y)+70+50+50-0.05Y\)
\(\Rightarrow Y\approx 533.33\)
\(X = 50-0.05Y\)
\(\Rightarrow X\approx 23.33\)
分别求出在不同税收函数下,投资乘数的大小
\(\beta = 0.8,t=0.0625\)
无比例税:\(K_I=1/(1-\beta) = 5\)
有比例税:\(K_I=1/(1-(1-t)\beta) = 4\)
二、分析题
请阐述 GDP 指标的局限及其校正
局限
- 受汇率影响
- 例如,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,其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,GDP可能会因此上升,但并不一定意味着该国经济的实际增长。
- 不能完全反映福利水平和收入分配
- 例如,一个高GDP的国家可能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,而一个低GDP的国家可能具有较高的收入平等程度。
- 而且,GDP无法衡量非物质福利,如健康、教育、环境质量等,这些因素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。
- 没有包括非市场活动和地下经济
- 例如,家庭内部的生产活动,如家务劳动、育儿等,虽然对家庭福利有重要贡献,但由于没有经过市场交易,通常不被计入GDP。
- 许多经济活动,如逃税漏税、非法活动等,发生在非正式的渠道,无法被官方统计所捕捉。
- 没有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
- GDP的增长可能伴随着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,而这些资源的耗竭会对未来的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。
- 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会对环境造成破坏,而这些环境成本通常不被计入GDP。
- 会带来似是而非的结论
- 例如,高GDP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,可能掩盖结构性问题。
校正
由于 GDP 忽略非市场活动、环境成本、忽略收入分配不均、忽略生活质量,等等,我们需要矫正 GDP
- 购买力平价(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)
- 将不同国家货币的购买力进行比较,考虑了不同国家的生活成本差异
- 实际GDP
- 用基年价格计算的 GDP,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,更能反映经济的实际增长情况
- 人均GDP
- 反映人均收入水平
- 潜在GDP
- 一个经济体在充分利用资源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水平
- 综合国力
- 除了经济因素,还包括科技、军事、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
- 地下经济估算
- 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结构
- 绿色GDP
- 将环境成本从 GDP 中扣除,以反映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
破窗理论
首先需要确定,破窗理论的核心观点是:破坏会产生需求,需求会刺激经济增长。
这个理论看似有理有据,其背后隐含的经济学原理主要包括:
- 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
- 增加支出或降低税收来刺激需求,从而带动经济复苏
- 乘数效应
- 每一单位的初始支出,经过多次循环,会产生更大的最终产出
虽然破窗理论看似合理,但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:
- 忽略了机会成本
- 破窗理论只看到了破坏带来的短期收益,而忽略了长期损失。如果资源没有被用来修复破坏,而是被用于更有价值的生产活动,那么经济将会获得更大的增长。
- 混淆了流量与存量
- 破窗理论将经济活动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,忽略了资源的稀缺性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破坏并不能创造新的财富,只能导致资源的重新配置。
- 忽视了财富的创造
- 真正的经济增长来自于生产力的提高和创新,而不是破坏。破坏只会导致资源的浪费,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繁荣。
举个例子,一场地震摧毁了一座城市,需要大量的资源进行重建,这确实会刺激短期内的经济活动,但同时也意味着长期生产力的下降。如果这些资源被用于发展新技术、提高教育水平,那么经济将会获得更可持续的增长。
更实际的例子,疫情只让部分医疗方面的行业得到了短期繁荣,对整体经济的破坏是大家到现在,以及未来一段时间都还在、还会亲身经历的。
节约的悖论
看似相左,其实只是在用非黑即白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
我们需要更实际更具体的情景来进行讨论:
- 短期内:过高的储蓄率可能导致消费不足,抑制短期经济增长。
- 长期内:储蓄是经济增长的引擎,长期来看,储蓄增加有利于提高生产力,促进经济增长。
- 封闭经济:储蓄增加可能导致有效需求不足。
- 开放经济:过高的储蓄可以通过资本输出转化为其他国家的投资,促进全球经济增长。